奧數(shù) > 小學資源庫 > 教案 > 小學語文教案 >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> 正文
2009-06-01 16:48:34 下載試卷 標簽:教案
10古詩三首
教學要求
1學習生字"葵、羹、煎",掌握字音、字形。
2借助注釋,理解詩歌的大意,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。
3朗讀詩歌,讀出感情。背誦三首詩,默寫《出塞》。
教學重點
1借助注釋,理解詩意,體會思想感情。
2朗讀、背誦課文,默寫《出塞》。
教學準備
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,了解作者生平。
2尋找或繪制一張豆類植物的簡圖.
課時安排
2課時.
教學過程
第一課時
一、導入新課
同學們,我們已經(jīng)會背許多古詩了,有些詩,描寫了優(yōu)美的自然風光,如《小池》、《詠柳》;有些詩,反映了生活中尋常卻有意思的小事,如《宿新市徐公店》、《小兒垂釣》;有些詩,表達了作者的所思所感,如《泊船瓜洲》、《靜夜詩》。所有的詩,都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,都與詩人的生活息息相關。我們已經(jīng)預習了第10課,那么這三首詩寫的是什么,又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?
二丶學習《長歌行》和《七步詩》
1指名讀《長歌行》和《七步詩》,注意糾正讀錯的字。同桌練習讀文,并互查能否讀正確、讀流利。
2選擇一首自己認為理解或體會較深的詩都與同學、老師交流。
(1)指名讀《長歌行》交流中相機點撥:作者通過哪些事物說明時光易逝,且去不返?你認為這首詩中作者最想表達的是哪幾句?
(2)《七步詩》交流中相機點撥:根據(jù)寫詩的背景故事,詩中的《豆》和《萁》分別指誰?從"泣"和"煎"字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心情?
3結合交流時自己的進一步感悟,練習有感情地讀這兩首詩。
。1)自主練習讀。
(2)指名讀,評議,再練習。評議指導要點:
、佟堕L歌行》讀時要突出作者列舉的自然界的三種現(xiàn)象:朝露消逝、萬物由青變黃、河水滔滔東流,給人以形象感。
、"萁在釜下然,豆在釜中泣"一句,讀出萁燃燒之熊熊,豆哭泣之哀哀。
、"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"一句,讀出作者的憤慨和痛苦心情。
指導中,視學生情況適當范讀,播放多媒體課件,豐富學生頭腦中的形象,進一步讀好兩首詩。
4練習背誦兩首詩。
三、練習書寫生字詞
1.認真抄寫5個生字。
2.根據(jù)抄寫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,如:
"葵"字中間部分筆順是: 同"登"字上半部。
"羹"應寫得緊湊,不能拉得太長。
3.根據(jù)自己的閱讀積累,每個字組一兩個詞。如:向日葵、天竺葵,衰老、衰弱,煮飯、煮茶,閉門羹、殘羹剩飯、煎餅、煎雞蛋。
第二課時
一、復習
背誦前兩首詩。
二、導入新課
與前兩首詩不同,這節(jié)課我們要學的是古詩中很獨特的一種詩:描寫邊塞軍旅生活的詩。這類詩雖然保存下來的不多,卻令人驚心動魄,把我們的視線拉回古代的多事的邊塞,凄涼悲槍的戰(zhàn)場。王昌齡這首《出塞》,又是表達了作者關于戰(zhàn)爭的什么觀點,抒發(fā)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呢?
三、匯報自學情況
1.指名讀《出塞》,再同桌互相查讀。指正字音:"教"讀jiào,"還"讀huán。
2.匯報:讀懂了什么?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?學生可能對"秦時明月漢時關"、"不教胡馬度陰山"存有疑惑。
四、指導理解詩意,朗讀并背誦課文
1.根據(jù)學生質疑,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啟發(fā)學生思考。 :
。1)王昌齡是哪個朝代人?他詩中寫到了哪兩個朝代?
。2)詩的后兩句寫了哪個名將?寫他的什么事?
2.閱讀小資料。
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。當時唐朝邊關戰(zhàn)事不斷,許多人被迫去戍守邊關,戰(zhàn)死疆場,一去不返,給社會生產(chǎn)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。
根據(jù)詩、小資料嘗試理解詩意。教師可適當講解:月亮還是秦漢時候的月亮,邊關還是秦漢時候的邊關,到萬里之外的邊關去打仗的戰(zhàn)士至今未還。要是飛將軍李廣還在,敵人絕不會也不敢來侵犯。
3.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,想象作者夜吟時內心對時局的關心,對戰(zhàn)士的同情,對無能將領的不滿。
4.根據(jù)體會到的思想感情練習朗讀。
朗讀指導要點:
; 前兩行要讀出邊塞的清冷、凄涼和戰(zhàn)士的艱苦、死傷;后兩行應讀出作者渴望有良將、渴望國泰民安的心情,讀出對飛將軍英雄氣概的贊頌。
5.背誦課文。
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。檢查背誦是否正確。
五、默寫課文
1.先認真看每個字,尤其是易寫錯的字。
2.默寫。默寫后與課文對照、改錯。
六、總結,布置拓展性作業(yè)
類似《出塞》這樣描述邊關塞軍旅生活的古詩有很多,你還能背一首嗎?老師給同學們推薦幾首,課后可查找一下,讀一讀,你會對古代戰(zhàn)事有更多了解,對這種邊塞詩有更深的體會。(投影打出下列資料),
《涼州詞》一王之渙
《涼州詞》一王 翰
《夜上受降城聞笛》一李益
11.草船借箭
一.教學要求
1.理解課文內容,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、有計謀、有肚量、有膽略。
2.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,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。
3.有感情地朗讀課文。
二.教學重點
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。
三.教學難點
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發(fā)展過程。
四.教具準備
有關影音課件
五.教時安排:2課時
第一課時
教學內容
初讀課文,了解大意,掃清文字障礙,給課文分段。
教學過程
一.導入新課了解時代背景。
1.復習舊知: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,文中講誰用火攻的辦法戰(zhàn)勝了誰?這個故事出自哪本書?誰能說說當時的時代背景?
結合學生口述板書 長江北 魏--曹操
《三國演義》 長江南 吳--孫權
周瑜 聯(lián)
蜀--劉備 合
諸葛亮
2.引入新課,今天,我們又要學習一篇《三國演義》中的故事。題目是《草船借箭》(板書課題)寫的也是東漢末年蜀吳聯(lián)手抗曹。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,想陷害他,雙方展開了一場智斗;到底周瑜設下什么計來陷害諸葛亮,結果怎樣,學了課文就會知道。
二.初讀課文,自學生字詞。
1.讀全文,畫出生字新詞。
2.讀后思考:課文寫了哪些有關人物? 主要人物是誰? 課文寫誰向誰借箭?
3.分小組討論,提出自學課文中遇到的問題。
三.檢查自學情況。
1.誰來說說課文寫了哪些人物?主要人物是準?誰向誰借箭?
2.認讀生字卡。
3.重點檢查字詞:
字音難點:擂(舊) 丞(chng) 懲(chng) 罰(伯)
字形辨析:罰--罪 弩--怒 努 膠--狡 絞--跤
4.檢查朗讀情況:逐段指名朗讀,要求字音讀準,句義讀完整。及時評議,糾正讀音。
5.各小組派代表提問。教師酌情處理:某些簡單問題可讓學生當小老師來解答,某些問題教師可進行解答,一些涉及重難點部分提醒學生在講課過程中認真聽講,尋找答案。
四.默讀課文,劃分段落。
1.默讀思考:課文按什么順序來寫的?先寫什么?接著寫什么?最后寫什么?
2.討論分段:
第一段(①-②)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,用短期造十萬枝箭的任務來陷害諸葛亮。
第二段(⑧-⑨)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枝箭。
第三段(⑩)周瑜看到諸葛亮借箭成功,自嘆不如。
五.作業(yè)布置。
1.抄寫生字。
2.熟讀課文。
第二課時
教學內容:
精講課文,總結。
教學過程
一.導入
師:今天,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繼續(xù)學習第10課(生:草船借箭)在上一節(jié)課中,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初讀了課文,了解了課文大意,并給課文分了段,F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,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?(生:諸葛亮為了趕造十萬支箭,用草船向曹操借箭。)
二.新授
師:那么,在"草船借箭"這個歷史故事中,你最喜歡誰?(生:諸葛亮)喜歡他的什么?(生:聰明才智、非凡的智慧``````),課文中是怎么說的?(生:神機妙算)[板:神機妙算]這話是誰說的?(生:周瑜)
師:周瑜怎么說?(生: 對于這
句話,你有什么要問的嗎?
生質疑(周瑜為什么這么說?)(生自由答:因為周瑜開始想用造箭來刁難諸葛亮,可沒想到諸葛亮竟然用草船借箭。所以``````)
㈠學習第三段
師:課文中哪些段落最能體現(xiàn)諸葛亮的神機妙算?(生:第三段)這一段寫什么?(生:草船借箭)[板:草船借箭]大家想看看諸葛亮是怎樣用草船借箭的嗎?{師演示影片}
師:剛才大家都看了影片,現(xiàn)在就請同學們結合影片,以小小組為單位來學習第三段,
{生匯報自學情況}
生:精通天文、善于分析人物性格、熟知地理、考慮周密
師:也就是
師:那么"知天"你是怎么體會到的?
從
看出諸葛亮知天,通過抓重點詞句來理解,因為第一天,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;第二天,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;"仍然"的意思是:表示情況繼續(xù)保持不變,諸葛亮之所以第一天、第二天都沒有動靜,而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,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。``````諸葛亮說:"請你一起去取箭。"是因為他精通天文,算到第三天四更時,江上有大霧,是向曹軍借箭的最佳時機。否則諸葛亮前兩天都沒動靜,不會這么有把握對魯肅說:"請你一起去取箭。"結果,江面上大霧漫天,面對面都看不清。
師:那你能不能學學諸葛亮這樣很有把握地對魯肅說?(指導朗讀)
師:那么"知人"你又是怎么看出來的?
從
看出諸葛亮知人,通過抓關鍵詞句來理解,Ⅰ"一定"在這里是確定、必定的意
思。諸葛亮善于分析人物性格,料到曹操疑心重,不摸清虛實,是不會輕易
出兵的,曹操果然只是"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",所以諸葛亮笑著對吃驚的魯肅
說:"霧這樣大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。我們只管飲酒取樂,天亮了就去。"(師:那你能不能學學諸葛亮這樣笑著對魯肅說?)(指導朗讀)
Ⅱ諸葛亮善于分析
人物性格,算到魯肅為人忠厚,可以信賴,請了魯肅幫忙,并要求他保密。
魯肅果然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周瑜。因為"私自"的意思是:被著組織或有關的人,自己(做不和乎規(guī)章制度的事)?梢姡斆C做這件事并沒有告訴周瑜。
師:那么"知地"你又是怎么看出來的?
、軓
看出諸葛亮。諸葛亮早就算到天快亮的時候,駕船回來是順水順風的,即使曹操要追也來不及了。
師:那么"考慮周密"你又是怎么得知的?
從
看出諸葛亮考慮周密,通過抓關鍵詞句,結合做圖來理解,諸葛亮考慮周到,安排巧妙:Ⅰ在借箭[板:借箭]之前就想到讓魯肅準備[板:準備]二十條船,要有足夠的受箭面積;又"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",江上大霧漫天,"用繩索連接起來"既保證了船只不會走散,又提高了受箭面積;Ⅱ在借箭之前就想到讓魯肅在每條船上安排30個軍士,在借箭時"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,一邊大聲吶喊"既給曹軍施加壓力,又提示了射箭方向。Ⅲ在借箭之前就想到讓魯肅把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,借箭時,開始"船頭朝西,船尾朝東,一字兒擺開",而后"又下令把船掉過來,船頭朝東,船尾朝西",這樣不僅增大了受箭面積,還使船體保持平衡。
小結:師:同學們剛才都說的很好,下面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把體現(xiàn)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整理一下,同學們請看書本,有老師來引讀:
諸葛亮知天,算到第三天四更時候(生:這時候大霧漫天,江面上面對面都看不清。);又知人,算到曹操疑心重,不摸清虛實,是不會輕易出兵的,笑著對吃驚的魯肅說:(生:"霧這樣大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。我們只管飲酒取樂,天亮了就去。");算到魯肅為人忠厚,可以信賴,請了魯肅幫忙,并要求他保密。魯肅果然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周瑜。還(生:私自撥了二十條船,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,照諸葛亮說的,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,等諸葛亮調度。)并對借箭的過程做了周密的考慮,和巧妙的安排,吩咐把二十條船(生:用繩索連接起來)船靠近曹軍水寨時,諸葛亮下令(生:把船頭朝西,船尾朝東,一字兒擺開,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,一邊大聲吶喊。)而后又下令(生:把船掉過來,船頭朝東,船尾朝西,仍舊擂鼓吶喊,逼近曹軍水寨受箭。);不僅如此,諸葛亮還熟知地理,算到天快亮的時候,駕船回來是(生:順水順風的,即使曹操要追也來不及了。);諸葛亮真是(生:神機妙算)
、鎸W習第一段
師:諸葛亮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用草船借到了箭,剛才**同學說周瑜開始想用造箭來刁難諸葛亮,課文中哪個部分寫的是這個內容(生:第一段),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看,這一段中周瑜與諸葛亮的對話,由老師來讀旁白,一二兩組讀周瑜說的話。三四兩組讀諸葛亮說的話。(打實物投影)
師:剛才,同學們一起讀了課文,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怎樣的一個人?
生:周瑜心胸狹窄、妒忌賢能、兇狠狡詐,諸葛亮從容鎮(zhèn)定、胸有成竹、顧全大局。
師:你是怎么體會到的?
{生談體會}
生:①周瑜心胸狹窄,從"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,心里很妒忌。"看出,"妒忌"的意思是:對才能、名譽、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。只是因為諸葛亮比自己有才干,就心懷怨恨。②周瑜很狡詐,從"有一天,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,說:'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(zhàn)水上交戰(zhàn),用什么兵器最好?'"看出周瑜是東吳的將領怎么會不知道水上交戰(zhàn),用什么兵器最好?這是明知故問,是想試探諸葛亮。
、壑荑ず芙圃p,從"現(xiàn)在軍中缺箭,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。這是公事,希望先生不要推卻。"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,周瑜馬上用"公事"逼迫諸葛亮造箭。
、苤荑ず芙圃p,從"十天能造得好嗎?"看出,諸葛亮都已經(jīng)[板:答應造箭]了,周瑜還要步步緊逼,還要給諸葛亮一個期限,居然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。
、葜荑け砻婵蜌,內心卻暗藏殺機,從"軍情緊急,可不能開玩笑。"看出,周瑜本以為十天都造不好,而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,他自然高興的不得了,又緊逼一步,說是"軍情緊急,可不能開玩笑。"實際上,是告訴諸葛亮"你說到就要做到,否則要受軍法處置!"他想置諸葛亮于死地。
、拗荑刃膮s暗藏殺機,從"周瑜很高興,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。"軍令狀"一立,就表示如不完成任務,愿依軍法處置。目的就是要置諸葛亮于死地。
師:周瑜想加害于諸葛亮,以借箭一事,步步緊逼,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?
生:①諸葛亮對借箭一事,已經(jīng)胸有成竹,從"只要三天"看出,十萬支箭,不是個小數(shù)目,若不是有絕對的把握,是不會這么說的。(讀出諸葛亮胸有成竹之勢)
、谥T葛亮從容鎮(zhèn)定,能顧全大局,從"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?我愿意立下軍令狀,三天造不好,甘受懲罰。"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軍令狀,說明他已經(jīng)識破了周瑜的詭計,于是將計就計,而對如何完成造箭任務,已有了充分的打算。雖然識破了周瑜的詭計,但諸葛亮有大將風度,能顧全抗曹的大局,沒有當面揭穿周瑜。(讀出諸葛亮從容鎮(zhèn)定之勢)
師:同學們說的很好,在這一段中,句句對話寫出了周瑜與諸葛亮兩者不同的性格特征,周瑜心胸狹窄、兇狠狡詐、妒賢忌能;諸葛亮從容鎮(zhèn)定、胸有成竹、能顧全大局。周瑜與諸葛亮語言交鋒、句句緊扣,十分精彩,(指導有感情地朗讀)(分角色找伙伴表演)
、鑼W習第四段
師:諸葛亮胸有成竹,答應周瑜在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,借箭的結果怎樣?(生:[板:如期交箭])
師:從哪里看出來?生:
師:那么"草船借箭"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?
正是因為周瑜看到諸葛亮(生:"挺有才干"),心里(生:妒忌),才引發(fā)了草船借箭這件事;結果諸葛亮用草船借到了箭,周瑜不得不長嘆一聲(生:"諸葛亮神機妙算,我真比不上他!")
三.總結
四.作業(yè)布置
1.完成練習冊
2.有感情地朗讀課文
3.預習《將相和》
[板書設計]
答應造箭
準備借箭
11.草船借箭神機妙算
草船借箭
如期交箭
12.將相和
一.教學要求
1.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,說說"完璧歸趙"、"負荊請罪"等詞語的意思。
2.理解課文內容,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,對敵不畏強暴、機智勇敢,對友胸懷寬廣、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發(fā)和教育。
3.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,明白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。
4.從本課的三個故事中任選一個,改編成課本劇,自由組合。
5.有感情地朗讀課文。
二.教學重點
理解三個故事的起因和結果。
三.教學難點
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
四.教具準備
"完璧歸趙""、"澠池相會""、"負荊請罪"三幅掛圖,抄寫三個句子的投影片。
五.教時安排:3課時
第一課時
教學內容
談話導入,掃清文字障礙,學習"完璧歸趙"這一部分。
教學過程
一.啟發(fā)談話,導人新課
1.匯報課前搜集資料的情況,簡介"戰(zhàn)國"的小知識。
(1)讓學生說出"戰(zhàn)國"是怎么回事。(學生說不全由教師補充。)
(2)簡單介紹秦國、趙國的情況及它們之間的關系。
(秦國是當時"七雄"中最強的一個,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。趙國的東面是比較富強的齊國,西面是強大的秦國。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,因此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,就具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。)
師: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課文,講的就是發(fā)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故事。(板書:將相和)
二.初讀課文,了解大意。
1.輕聲自由朗讀課文,讀準字音,讀通句子。
2.指名朗讀,適時正音。
3.說一說課文講了幾件事。
4.課題中的"將""、"相"分別指的是誰?"和"在這里是什么意思?(板書:完璧歸趙
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)
三.學習"完璧歸趙"的故事
1.輕聲朗讀"完璧歸趙"這一部分
2.思考討論:
出示"完璧歸趙"的掛圖。
(1)秦王說愿意拿15座城換和氏璧,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?
(2)藺相如是怎樣一步一步做到完璧歸趙的?從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?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?
(3)"完璧歸趙"這個故事的起因、后果是什么?
3.出示寫有下面三句話的投影片。
(1)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,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。
(2)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。
(3)秦王沒有辦法,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。
4.自由交流,品詞析句。
(1)以上三句話用了"只好""只得",聯(lián)系句子和上下文分別說說這些詞的意思
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。
(2)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勇敢,辦事周密和正義的舉動,把趙王和大臣們沒有辦法解決的事辦成了,使驕橫無理的秦王沒有辦法。你能從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到這些嗎?
5.指導朗讀第一部分。
6.用自己的話評一評故事中的某一個人物。
四.作業(yè)
1.抄寫本課新學到的詞語。
2.預習"澠池之會"、"負荊請罪"兩部分。
第二課時
教學內容:
學習"澠池之會"、"負荊請罪"兩部分。
教學過程
一.朗讀課文第-部分,回憶這部分的主要內容
二.學習課文第二部分(出示"澠池之會"的掛圖)
1.指名讀第二部分。
2.出示字幕第十一自然段,重點理解:
過了幾年,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。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;"去吧,怕有危險;不去吧,又顯得太膽怯。"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,還是去的好,趙王才決定動身,讓藺相如隨行。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,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。
(1)趙王和大臣們商議時,是一種什么樣的語氣,你是怎么體會到的?說明了什么?從藺相如"認為""還是去的好",你體會到了什么?
(2)藺相如為什么一定要逼秦王擊缶,而且要叫人記錄下來?
(3)從"澠池之會"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怎樣的一個人?
(4)"澠池之會"的前因后果是什么?
3.指導朗讀第二部分。
4.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。
三.學習課文第三部分(出示"負荊請罪"掛圖)
1.指名讀第三部分。
2.自讀自悟,揣摩語句,體會人物精神。
舉例指導:讀出廉頗不服氣的話 說說我讀這句話的體會 大家評析。
廉頗說的三句話:
1."我廉頗攻無不克,戰(zhàn)尤不勝,立下許多大功。"一廉頗的確是戰(zhàn)無不勝的將軍,但不難看出他居功驕傲;
2."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,就靠一張嘴,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。"一說明廉頗很不服氣;
3."我碰見他,得給他個下不了臺!"+可以知道廉頗準備報復。
教師講解"上卿。
("卿"是-種官職,分為上卿、中卿、下卿。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。廉頗在趙惠文王16年時,因伐齊有功,被提升為上卿。如今藺相如也做了上卿。由于是文官,上朝集會時,位置站在廉頗的右邊。秦漢以前,以右為尊。所以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。)
3.小組自由討論。
(1)廉頗對別人說的這些話對嗎?為什么?
(2)藺相如對廉頗的傲慢無禮是怎么做的?他為什么要這樣做?從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怎樣的一個人?
(3)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?從中可以看出廉頗是怎樣的一個人?
4.指導朗讀第三部分。要讀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,顧大局、識大體、胸懷寬廣的品質。
四.作業(yè)布置
1.朗讀全文,想想三個部分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
2.完成練習冊第一、二課時。
第三課時
教學內容:
總結全文,練習編課本劇。
教學過程
一.指名朗讀全文
二.總結
1.回憶課文內容。
(1)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?
(2)從這三個故事,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?
2.思考討論。
(1)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(lián)系?
(2)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有什·么聯(lián)系?
三.編演課本劇
1.提出要求。
本課的三個故事情節(jié)生動,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。請同學們自由組合,從三個故事中任選一個,改編成課本劇,演一演。
2.學生組成小組,試著改編排練,教師巡視指導。
3.請幾組上臺演一演,大家觀看、評議,提出修改意見。
四.作業(yè)布置。
1.繼續(xù)排演課本劇。
2.完成練習冊。
3.預習下一課《景陽岡》。
[板書設計]
完璧歸趙
將相和 澠池之會
負荊請罪
13.*景陽岡
一.教學要求
1.理解課文內容,使學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強、勇敢無畏的性格
2.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:
3.重點朗讀課文中描寫武松打虎的部分。
二.教學重點
了解武松打虎的經(jīng)過和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豪放倔強、機智勇敢的性格。
三.教學難點
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。
四.教時安排:1課時
五.教學過程
、迤祁}激趣
前面學過的兩篇課文,講的都是我國古代的事情,今天我們要學的"景陽岡",講的也是我國古代的故事。課文是根據(jù)明代著名小說《水滸傳》中的片段改寫的。(板書:景陽岡)
提問:哪位同學能把《水滸傳》向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?《景陽岡》講的是誰的事情?
、鎸W生自學
1.學生自學,讀準字音。
恰(qià) 豈(qǐ) 莫(mò) 勿(wù) 恥(chǐ)
脊(jí) 掄(lún) 劈(pī) 酥(sū)
2.讀課文,了解主要內容。
3.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。
完成以下練習:
(1)這可奇怪了!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?
"如何"一詞的意思
(2)但凡客人來我店中,吃了三碗的,就醉了。
"但凡"一詞的意思
(3)武松拿起碗來一飲而盡。
"一飲而盡"一詞的意思
(4)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,但有過往客商,可趁午間結伙成隊過岡,請勿自
誤。
"近"一詞的意思 "過往"一詞的意思
"請勿自誤"一詞的意思
(5)店家滿滿篩了一碗酒。
"篩"一詞的意思
(6)店家無奈,只好又給武松篩酒。
"無奈"一詞的意思
(7)你還過岡,豈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?
"豈"一詞的意思
4.請按"喝酒--上岡--打虎--下岡"的順序把課文分為四段。
第一段:從開頭到"走進店里去了";
第二段:從"武松提了哨棒"到"不敢上山";
第三段:從"武松走了一程"到"手腳都松軟了";
第四段:最后一個自然段。
三.請動筆寫一寫故事的主要內容。
四.逐段閱讀,寫出各段的大意。
第-段:寫武松進店喝酒和不聽店家勸告,執(zhí)意要過岡的情形
第二段:寫武松上岡后的思想活動。
第三段:寫武松打虎的經(jīng)過。
第四段:寫武松打虎后下山。
五.抓重點事件展開討論。
1.這篇課文著重寫了哪兩件事?(喝酒、打虎)
2.在"喝酒"這件事上,文章主要寫了哪些要點?("酒量""食量""不信有虎")
3.在"打虎"這件事上,文章主要寫了哪些要點?("發(fā)現(xiàn)"躲閃""棒劈""打死")
4.文章怎樣抓住這些要點詳細敘述打虎的經(jīng)過?
老虎 武松
起……狂風 一聲響 跳出 翻身 閃
撲 掀 剪 一閃 一閃 一閃
吼 兜 掄 劈
咆哮 撲 跳 揪 按 踢
咆哮 扒……泥 打
不能動彈了 喘氣 又打了一回
氣兒都沒有了 手腳都酥軟了
5.看課文插圖,依據(jù)以上提綱,口述武松打虎的經(jīng)過。
六.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前后內在聯(lián)系。
1.課文主要寫打虎,為什么要寫喝酒這件事?(突出豪爽倔強,為打虎作鋪墊。)
2.第二段中描寫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動有什么作用?(表現(xiàn)他好強無畏的性格特點。)
3."打虎"這件事,為什么要那樣細致地描寫虎的兇猛?(反襯武松的英勇無畏)
4.開始猛虎撲來時,武松為什么要"三閃"?(避開鋒芒,表現(xiàn)沉著機敏。)
5.為什么要揪仕老虎的頂花皮猛踢、猛打?(擊其要害,勇中有謀略。)
6.為什么最后又打了一回?(除惡務盡,膽大心細。)
7.為什么要寫武松打虎后,"手腳都酥軟了","-步步挨下岡來"?(是人非神,真實可信。)
七.總結全文。
1.武松是個怎樣的人?
2.為什么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?
八.作業(yè)布置
1.完成練習冊。
2.預習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》
[板書設計]
13*景陽岡
上岡 打虎
老虎 武松
撲 掀 剪 閃 閃 閃
兜 劈 下岡
喝酒 咆哮 揪 按 踢
喘氣 按 揪 打
死 打
14*猴王出世
一、素質教育目標
、逯R教學點
1、學習生字詞,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
2、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。
、婺芰τ柧汓c
繼續(xù)練習引導學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。
、绲掠凉B透點
理解"石猴"勇敢頑強、一心想著大家的品質,受到教育。
、杳烙凉B透點
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《西游記》的語言美和古代勞
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。
二、學法引導
、褰處熃谭
導讀法
㈡學生學法
自學討論法
三、重點、難點、疑點、及解決辦法。
、逯攸c
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,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、無私無畏的品質。
㈡難點
讀通讀懂句子,培養(yǎng)閱讀古典小說的語感。
、缃鉀Q辦法
通過小組討論,教師相機點撥,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。
四、課時安排
1課時
五、教具學具準備
多媒體課件及小說《西游記》
六、師生互動活動設計
、褰處熁顒釉O計
1、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,激發(fā)學生興趣。
2、啟發(fā)學生交流自學成果,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。
3、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,相機點撥學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。
、鎸W生活動設計
1、自己查找資料,自學課文,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并靠自己弄懂課文的內容。
2、通過小組合作討論,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。
3、通過朗讀,加深對古典文學的認識。
七、教學步驟
、褰沂菊n題
1、你們誰看過《西游記》,在這部小說中,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人物?(孫悟空)
2、談談你對孫悟空的了解。
3、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?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新課文,了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(jīng)過。
、娉踝x課文,了解大意,掃清文字障礙。
1、大聲讀課文,把句子讀通順,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。
2、邊讀邊想,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?
㈢交流自學情況。
1、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。
2、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,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。
。ㄖ饕鉀Q字詞問題,掃清文字障礙。)
、枳杂勺x課文,你喜歡那些句子,畫下來,說說你喜歡的理由,并把它們有感情的讀出來。
、榻涣髯约合矚g的句子,有感情的朗讀這些段落。
㈥課外閱讀擴展
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《西游記》,準備好召開一個《西游記》故事會,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。
積累·運用三
教學目標
1背誦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,初步理解詩意.
2閱讀短文《螳螂捕蟬》,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及"螳螂捕蟬"這個成語的意思.
3練習開展辯論,學習組織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,使自己說話時有理有據(jù).
4給老師﹑校長寫封信,在信中提出自己的建議,把自己的想法寫清楚,表達出真情實感.
教學準備
學生為給校長﹑老師寫信提建議作些調查了解工作;教師將寫得好的建議信提供給學校有關領導﹑老師,聽取反饋意見,供講評時用.
課時安排
5課時.
教學過程
第一課時
(讀讀背背﹑閱讀)
一﹑讀背《春夜喜雨》
1教師范讀.
2學生試讀,讀正確﹑讀流利.
3指名讀.教師指點.
4同桌對讀,互相競賽.
5簡要疏解,初步感受詩意.
6想象意境,熟讀成誦.
7賽一賽誰背得正確﹑流利.
以下詩句簡析,在學生提出問題后酌請點撥.
這是一首描繪并贊美春雨的詩。題目中的"喜"字統(tǒng)攝全篇。全詩沒出現(xiàn)一個"喜"字,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。
首聯(lián)寫春雨的來到。"好雨知時節(jié),當春乃發(fā)生。"一個"好"字,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。春天是植物萌發(fā)﹑生長的季節(jié),正需雨,它就下起來了。詩人用擬人手法,盛贊春雨善解人意,似乎懂得人們的心愿一般。
頷聯(lián)刻畫春雨的特征。"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."它伴隨著和煦的春光,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,綿綿密密,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,不求人和,無意討好.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,詩人格外喜歡.
頸聯(lián)寫春夜雨景。"野徑云俱黑,江船火獨明"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,他開門出來看,只見天上烏云密布,地上也是黑沉沉的,連小路也看不清,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。
尾聯(lián)"曉看紅濕處,花重鏡關城"是詩人的想象。春雨過后的翌日拂曉,整個鏡關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﹑萬紫千紅的景象,那一
朵朵濕漉漉﹑沉甸甸﹑紅艷艷的鮮花,一定更惹人喜愛;ㄊ侨绱,那田里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。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,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,詩人只能不贊美春雨呢?
二﹑閱讀《螳螂捕蟬》
1.默讀短文,想一想《螳螂捕蟬》講的是怎樣一個故事?
2.讀后交流討論。
。1)《螳螂捕蟬》講的是怎樣一個故事?
(2)那個年輕的侍衛(wèi)關是怎樣勸說吳王不要派兵進攻楚國的?他這樣勸說好在哪里?
。3)"螳螂捕蟬"后來演變成一個成語,從這個成語中你想到了什么?
以下短文簡析,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酌情點撥。
該短文講的是一個成語典故,語出西漢劉向的《說苑》,意思是說螳螂想捕食蟬,卻不知黃雀已在身后想吃它。比喻只看到眼前利益,卻不知身后的危險。
在這個成語典故中, 吳王想派兵攻打楚國,他決心堅定,誰勸阻就要殺死誰。一個年輕的侍衛(wèi)官故意每天早晨拿了彈弓在后花園中轉悠,引起了吳王的注意。他趁機向吳王講述了螳螂捕蟬的事。吳王聽了這件事就想到自己的作為,打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。這個侍衛(wèi)官借物喻人,勸說時雖然迂回曲折,但所講的故事中隱含的道理卻很明顯。所以一下子就打動了吳王,達到了目的,也保護了自己,十分巧妙。
3.課后還可以收集一些成語典故,互相交流。
第二課時
。ǹ谡Z交際)
一﹑明確辯論主題
辯論主題"開卷是否有益"。
二﹑確定觀點,組成辯論雙方
個人先表明自己的基本觀點,贊同"開卷是否有益"的組成正方,同意"開卷未必有益"的組成反方。
三﹑分小組先行嘗試
將正﹑反方各分成三至四人小組,由一個正方小組和一個反方小組結成辯論對子。辯論開始前組內應先醞釀一下,個人就本方的觀點從多個角度尋找根據(jù),還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等。稍作準備后,正式開始辯論。辯論發(fā)言時要有秩序,可雙方輪流派人發(fā)言,也可以一組內幾個人輪流發(fā)言。辯論時除發(fā)表自己的觀點外,還可以針對對方發(fā)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駁。
四﹑擇優(yōu)示范
選擇辯論開展得比較規(guī)范,雙方闡述有理有據(jù)的一個辯論對子,向全班學生交流作示范。結束后共同總結其長處。
五﹑合成大組,全班辯論
全班正方學生合成一組,反方學生合成一組。可分別坐于教室左右兩側,教師作為主持人,全班進行辯論。
六﹑總結辯論
辯論結束后,正反兩方共同總結一下,肯定雙方說得有道理的地方,以便對問題有比較全面的認識。
同時交流對開展辯論的體會,認識到開展辯論對鍛煉思維﹑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益處,從而激發(fā)參與辯論的興趣。
第三課時
。曌髦笇、學生習作)
一、明確習作主題
作為一個六年級學生,即將小學畢業(yè),離開學校,本次習作,就是要求學生給校長或教師寫一封信,對母校工作提
建議。
二、展開思路,確定寫作內容。
1.前幾天,老師要求大家回憶一下近幾年來的學校生活,采訪有關人員,作些調查了解。請大家交流一下。
(1)回憶一下近幾年來的學校生活,你發(fā)現(xiàn)學校工作中有什么不足的地方?你認為該怎么做?
。2)走訪了學校的哪些地方,發(fā)現(xiàn)了哪些不如意的事情?
比如走訪圖書室(館),了解了藏書量多少,新書是否經(jīng)常添購,圖書室(館)布置是否合理,借書閱覽的制度是否健全等等;走訪學校食堂,了解到衛(wèi)生制度是否健全,工作人員操作是否規(guī)范,菜譜是否符合營養(yǎng)要求、是否合乎大家口味等等;還可以走訪醫(yī)務室,察看學校操場、某個專業(yè)(室)等等
。3)與哪個年級、哪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交談,了解了他們對學校工作有什么意見?
2.挑選一兩件你認為重要的、自己感受深的事情,寫成建議。
先把了解到的問題陳述清楚,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。建議要實在,不要空談,能解決問題,還要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。以寫信的形式提出建議,要注意寫信的格式。
三、學生起草,教師巡視
第四課時
。▽W生習作)
學生繼續(xù)習作,然后謄寫。
第五課時
(習作講評)
一﹑展示優(yōu)秀習作,反饋領導﹑教師意見
1.習作批改完畢后,將寫得好的建議信呈送有關領導,
教師,語文教師收集反饋意見。
2.分別請這幾位學生宣讀自己的建議信。
3.大家對建議信進行評價。
4.教師介紹學校有關領導的反饋意見。(也請有關人員到場答復。)
5.對這些關心學校情況﹑積極為學校提建議的學生表示感謝。
二﹑展示存在問題的習作,共同修改
掛出抄有一兩篇習作的小黑板(或投影出示),大家默讀后加以評論,肯定寫得好的地方,指出存在的問題,同時提出修改建議。
三﹑閱讀本人習作,撰寫自評意見
學生閱讀自己習作。留意教師是如何批改評點的。閱讀后可在教師的評語下方寫上自評意見,談談自己本次習作的優(yōu)缺點及修改想法。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奧數(shù)網(wǎng)微信
ID:aoshu_2003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中考網(wǎng)微信
ID:zhongkao_com